#中小企业建议

外贸遇瓶颈?盯紧这 20 个高增长市场,借 “地理顺风” 破局

8 分钟阅读
A middle-aged warehouse worker fastens a safety net to get a shipment ready for transport.

当下的全球贸易市场,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关键节点: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传统供应链成本攀升、主要经济体需求波动,让不少企业陷入 “固守熟域则增长乏力,开拓新局又面临未知” 的两难。

但波动之下,并非全是风暴 ——DHL 通过持续追踪全球经济动态发现,一股重塑增长版图的 “地理顺风(Geographic Tailwinds)” 已悄然形成。这一概念特指特定国家或地区中能对商业与经济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有利因素。

作为全球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领军者,DHL 已锚定这一趋势,聚焦20个有望跑赢全球平均增速的国家,助力企业借势 “地理顺风” 实现突破。

全球贸易 “新季风”:三大趋势改写增长逻辑

(一)“中国 + 1/X”:制造业版图向东南亚的战略性扩散

过去数十年,中国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高效的基础设施与规模化成本优势,稳居全球制造业 “超级枢纽” 地位。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地缘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推动跨国企业从 “单一集中” 转向 “多元布局”,“中国 + 1” 或 “中国 + X” 战略成为产业转移的核心范式 —— 即保留中国市场的研发、核心制造与消费端优势,将部分非核心产能与组装环节分散至成本更低、区位更灵活的地区。

东南亚成为这一战略的最大受益者。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完善的产业配套与关税优惠政策,快速承接电子、汽车零部件、纺织等产业转移。比如越南的电子制造业出口额5年增长超70%,马来西亚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产能占全球13%,成为“中国+X”模式的核心支点。

(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韧性优先” 重塑供应链布局

疫情期间的全球物流瘫痪、俄乌冲突引发的欧洲能源危机,彻底打破了 “供应链越集中越高效” 的传统认知。企业开始将 “韧性” 置于 “效率” 之上,“把工厂建在离市场更近的地方”成了共识。

  • 近岸外包:

    对美国企业而言,墨西哥成为近岸外包的 “最优解”。凭借与美国接壤的区位优势,墨西哥承接了大量汽车、家电、电子设备的组装产能 —— 将生产线从亚洲迁至墨西哥,不仅能降低 30% 以上的远洋运输成本,更能将交货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7 天,大幅提升对美国零售市场的响应速度。数据显示,墨西哥已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 友岸外包:

    欧洲企业则将目光投向中东欧,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成为友岸外包的核心承载地。这些国家既属于欧盟或与欧盟市场高度联动,又能避开地缘冲突与能源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作为中东欧第二大经济体,罗马尼亚的电子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 15%,成了欧洲企业的 “避险港湾”。

(三)资本洪流涌入:多股资本力量激活区域增长动能

产业转移背后,是全球资本的精准下注。除了产能转移,巨量国内外投资构成另一股直接动力 —— 多股资本洪流正为具备明确发展战略与市场潜力的地区注入强劲增长动能。

  • 中东:石油之外的 “资本吸铁石”沙特的 “2030 愿景” 与阿联酋的 “We the UAE 2031” 计划,正推动中东从 “资源依赖” 转向 “多元增长”。沙特聚焦新能源、旅游业、科技产业;阿联酋则发力物流、金融与数字经济,2024 年非石油产业增速预计达 4.7%,占 GDP 比重已超 70%。

  • 印度:数字经济驱动的投资热潮印度的数字经济正以年均 25% 的速度增长。2024 年,亚马逊、微软等企业对印度数字产业的投资数十亿美元,叠加本土电商平台的崛起,带动消费电子、家居用品等进口需求持续扩张。

锚定增长新坐标:DHL 聚焦的 20 个潜力市场

基于对三大趋势的深度研判,DHL 在 “2030 战略” 中明确聚焦20 个有望跑赢全球平均增速的 “GT 20” 国家,通过强化本地化基建、物流网络与服务能力,帮助企业抢占增长红利。以下三个典型市场,正是这股 “增长季风” 的生动缩影。

(一)墨西哥:拉美制造业枢纽与美国 “后花园”

墨西哥位于中美洲,是全球第十三大经济体、拉丁美洲第二大经济体。服务业(以金融服务为核心)与制造业(尤其在油气、汽车及电子领域)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面临高通胀、全球经济环境趋弱等挑战,但墨西哥的长期增长潜力依旧强劲。地缘政治局势及《美墨加协定》(USMCA)的推动,使墨西哥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推动外资(FDI)大幅增长。

(二)罗马尼亚:中东欧供应链的 “欧盟门户”

罗马尼亚是欧盟成员国,拥有中东欧(CEE)第二大经济体,约占欧盟 GDP 的 2%。得益于外需与出口复苏、金融环境趋松以及私人消费保持韧性,罗马尼亚表现突出,该国 2025 年至 2026 年的实际 GDP 增长预计将提速。

作为中东欧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电力机械与设备对罗马尼亚的年度产值和出口贡献显著;此外,汽车组装、纺织、制鞋等关键产业进一步巩固了其经济地位。目前,罗马尼亚凭借良好的发展前景、优惠的税收制度,以及供应链与物流优化机遇,正推动外资(FDI)呈上升趋势。

(三)阿联酋:中东非贸易的 “增长引擎”

作为中东第三大经济体、区域人均财富领先国家,阿联酋正从 “石油富国” 转型为 “全球贸易枢纽”。尽管石油天然气产业占 GDP 约 30%、占出口额近 13%,但阿联酋正全力推动经济多元化。2022 年推出的 “We the UAE 2031” 计划,通过社会、经济、外交及生态系统协同,吸引外资并推动可持续增长。受投资流入激增推动,阿联酋非石油产业 2024 年预计将增长 4.7%,且这一增长态势将持续至 2030 年,这也巩固了其作为 GT20(高增长 20 国)核心国家的地位。

目前,DHL已着手在所有 GT20 国家提升服务能力。以中东地区为例,DHL 计划 2024 至 2030 年间在阿联酋及周边中东国家投资超 5 亿欧元,用于扩建物流枢纽、升级数字化清关系统。

企业行动指南:借 “顺风” 破局的三大路径

全球贸易的新逻辑,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增长机遇。结合 DHL 的市场洞察,企业可从以下三大方向切入:

(一)制造商:以 “多元布局” 平衡效率与韧性

“中国 + 1/X” 与近岸 / 友岸外包并非 “替代中国”,而是 “补充中国”。建议采取 “核心在华、环节外溢” 的策略:将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保留在中国,依托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保障技术优势;将组装、加工等环节转移至越南、马来西亚(贴近亚洲市场)或墨西哥、罗马尼亚(贴近欧美市场)。

以电子制造商为例,可将芯片设计、核心元器件生产留在中国,在越南建设智能手机组装厂供应东南亚市场,在墨西哥布局电视组装线服务美国零售商 ——DHL 的跨国供应链管理服务可实现三地产能的协同调度,确保物料供应与订单交付的精准匹配。

(二)跨境贸易商:锚定 “消费升级” 布局新兴市场

中东、印度等资本涌入区域的消费升级,正催生巨大的进口需求。阿联酋非石油进口额五年增长 60%,,印度电商市场规模年均增长 30%。

跨境贸易商可重点布局这些 “增量市场”:通过 DHL 在迪拜、孟买的本地仓实现 “前置备货”,借助其数字化清关系统缩短通关时间,抓住当地消费升级的窗口期。

(三)供应链管理者:以 “本地化网络” 筑牢安全防线

供应链安全的核心,在于 “减少对单一节点的依赖”。DHL 在 “GT 20” 市场的本地化网络,为企业提供了 “分散风险” 的解决方案:在中东,5 亿欧元基建投资打造的物流枢纽可覆盖海湾六国;在拉美,墨西哥、巴西的物流中心形成 “双节点” 支撑;在东欧,罗马尼亚、波兰的网络可快速联动。

企业可借助 DHL 的服务,识别当前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通过 “多仓布局、就近配送” 降低运输延误风险,同时利用其实时货物追踪系统提升供应链的可视性。

在变革中锚定增长航向

全球贸易从不是 “非黑即白” 的选择题 —— 旧格局的打破,恰恰是新机遇的开端。当 “中国 + 1/X” 重构制造业版图、多元外包重塑供应链韧性、资本涌入点亮 “GT 20” 市场,全球贸易的新航道已清晰可见。

对于企业而言,能否抓住这股 “地理顺风”,关键在于 “看懂趋势、提前布局”。而 DHL 的本地化能力、数字化工具与行业经验,正是帮助企业穿越波动、锚定增长的核心支撑。

现在,你准备好与 DHL 一同扬起风帆了吗?